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也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指出,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中华文化认同,涵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面认同,是对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共同创造的认同,是对中华文化的内心认同和情感归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的内涵要求,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使命。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三个需要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就是靠的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近代以来,部分人“言必称希腊”,甚至产生“文化自卑”,本质上就是对中华文化的根脉认同发生了动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的继承,更是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唯有持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让文化自信扎根更深、生长更旺,才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形成的集体意识形态,其本质是对中华民族身份的归属感、认同感与责任感的集合。从“各族群众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根连着根、心连着心”到“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阐明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刻道理,并作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从多民族共护的非遗到跨民族共创的作品,从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许制作的56个民族徽章套装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56门礼炮,不仅象征全国56个民族的齐心协力,更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深植人心。唯有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以这一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的精神纽带最大限度调动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积极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面对全球化浪潮与多元文化冲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以现代方式对中华文化资源进行传承创新发展;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以深厚丰饶的文化土壤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如《长安三万里》《哪吒之魔童闹海》《黑神话:悟空》等作品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助推中华文化“火起来”,既激发了中华文化的现代活力,也向现代文明贡献了中华文化智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唯有持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让我们扎根中华大地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为响亮的“中国声音”、讲好更为精彩的“中国故事”。
????筑牢中华文化认同的三重支撑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必须加强文化认同教育。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会巩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文化认同教育正是通过知识传授、情感熏陶、实践体验等方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认知。今年9月,教育部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座谈会,强调持续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将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加快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有形到有感、从有感到有效的系统性跃升。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各有特色,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从历史逻辑看,中华文化并非凭空产生,也不是封闭的“孤岛文明”,而是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从北疆草原到雪域高原,从丝绸之路到东海之滨,中华文化认同的生成从来不是“固步自封”的坚守,而是交流交融、开放包容的生长。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因地制宜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交往交流交融更具“烟火气”“人情味”,为中华文化认同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必须加强文化法治建设。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既需要教育与交流的日积月累,也需要法治建设的刚性保障。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到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草案,既为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法治顶层设计,也为新时代文化法治建设打上独特的中华烙印。加强文化法治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文化认同促进文化繁荣,文化繁荣呼唤高质量文化法治。我们要聚焦文化权益保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促进等方面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权利与义务、规范行为与边界,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对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行为予以指引与激励,对歪曲中华文化历史、破坏民族文化遗产等违法行为予以惩处,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更加有力有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 王崇鑫?曾朝夕)
|